教育部最新公示!吉林省两地入选实验区名单!

时间:2020-07-03 来源:集安广播电视台

近日,教育部网站发布了“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名单的公示。公示期为2020年7月2日—8日。


其中,吉林省两地

榜上有名

↓↓↓



工作目标


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积极实施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前提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规律、教育规律和信息技术应用规律,探索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支撑下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实际需要的教与学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变革教与学方式,提高区域教育教学质量。



实验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线上线下相结合,创新教育理念、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构建更加适宜学生发展、更加关注个性差异的学习环境,将优秀教育传统和先进技术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推动个性化学习。


(二)聚焦课堂改革。注重提高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注重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激发学习兴趣、支持知识建构过程、促进思维发展的课堂,丰富教学内容,突破课堂边界,拓展教学时空,努力探索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


(三)加强实践研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判断信息化应用的主要标准,积极建立能够调动教师信息化教学、数字资源建设等方面积极性的机制,主动关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师生反馈,关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变化。鼓励后发区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育质量,为消除“数字鸿沟”提供可能的实现路径和可操作的模式方法。注重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学生用眼卫生的研究和大数据应用。


(四)注重统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以促进教学改革、变革教与学模式为指引,将信息化应用与教学改革深度融合,整体谋划,坚持行政主导,教研、电教、装备等多部门协同合作,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健全教学应用、资源供给、建设运维、经费投入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防止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应用“两张皮”,更要防止信息化应用与教学改革“两张皮”,保证信息化应用目标与教学改革目标的一致性,保证日常教学与实验工作的一致性。



实验内容


实验区工作应在上好信息技术课基础上,在不同学科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信息社会责任等信息素养。要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内生动力,促进个性化、自主性学习,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变革作用。不追求“大而全”,要在“精准有效可持续”上下功夫,注重教与学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可以选择但不限于下面某个或几个方面的内容,但都要包含教与学两个环节。


(一)面向学科教学和跨学科教学的信息化融合应用,探索学生跨学科思维与创新能力提升。关键词包括:“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研究性学习”“项目学习”“做中学”“玩中学”“主题课程”“专题课程”“综合课程”“多学科融合”“跨学科学习”“编程教育”“创客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


(二)面向学校课堂教学方式变革,推动课堂教学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注重思维达成度、学习参与度、合作学习有效性、课堂开放性、技术应用有效性等。关键词包括:“翻转课堂”“深度学习”“个性化学习”“自适应学习”“电子书包”“平板教学”“数字阅读”等。


(三)面向区域信息化融合创新机制探索,推动区域课堂教学协同创新发展。关键词包括:“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课堂”“学习平台”“网络学习空间”等。


(四)面向“互联网+”的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跨校、跨区县的教师学习培训和专业研修。关键词包括:“网络研修”“跨校教研与跨区教研”“混合式研修”“研究共同体”“名师工作室”等。


(五)面向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的成长路径,推动大数据在精准教学和评价方面的应用。注重教与学过程中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利用,并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通过云计算、区块链技术等采集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行为数据,开展教学分析与过程性评价,提升课堂教学和育人的有效性。探索以“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学生学籍号作为“教育身份证”,实现教学数据联通,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因材施教。关键词包括:“综合素质评价”“数据画像”“精确测评”“成长档案”“生涯指导”“教育大数据”等。



热门

热点新闻
点播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