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用“车水马龙”来形容城市的繁荣昌盛。如果说通衢大道是维系城市生命的大动脉,那么行驶在大街小巷的车辆,无疑是流淌在城市血管里最活跃的“细胞”。“细胞”不断地新陈代谢,生命方得以成长延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区不断改造城市路网,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各种交通工具升级换代,市民的出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人的闫守信,置身于历史发展的洪流中,亲身经历了交通工具的大发展。从无到有,由慢到快,从使用小型出行工具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汽车,再到乘坐大型出行工具火车。从“两个轮子”演变成“四个轮子”,他以个人的视角,体验出行方式从“体力”到“便捷”的巨大转变。感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感悟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
八十年代,绝大部分人出行都把自行车做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大军”是城市道路上的一道风景线。那时,公路基本都是黄泥路,砂石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当时人们出行的写照。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区道路交通条件逐步改善,摩托车逐渐成为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出租车和公交车也相继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使出行变的越来越便利。
为更好的满足广大群众出行需求,今年以来,我区对双阳至长春(中线)客运线路和部分农村客运班线实行了新能源公交化改造,使乘客出行更加方便灵活。2019年1月双阳至长春377路公交车正式上线试运营,377路公交车运营以来,以其方便、快捷、经济、干净良好的服务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2019年8月双阳至建筑学院101路、双阳至常家201路、双阳至太平河301路公交车正式上线试运营。在提高服务品质、车辆配置更加合理的同时,我区在价格上也让广大农村旅客享受到了更大的优惠。
与此同时,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小汽车也走进寻常百姓家。2015年,59岁的闫守信经过驾校学习,取得驾驶资格证后,购买了属于自己的小轿车。
另外,2017年10月1日,我区火车站正式通车运行,标志着我区翻开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崭新篇章。
如今,人们的出行工具从单一走向丰富,出行方式全面升级,这些改变的背后,是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城市交通配套体系的日益完善。他们既承载着我区的交通运输功能,也承载着我区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变迁。